
文/林歌
林歌,80后,文学爱好者,旅游规划师。行遍千山万水,写过四海八荒。新浪微博@林歌,公众号:握刀听雨堂
代表作:武侠系列《银月洗剑传奇》《刺世嫉邪赋》《凤凰东南飞》《光明皇帝》,青春系列《南塘》《一场游戏》《一个地方,两个姑娘》,两京系列《长安古意》《东京梦华》,诗集《江湖故诗》等,计2000万字。
巩县石窟是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,坐落于神都山与黄河、洛水交汇的壮丽之地。
其开凿始于北魏,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唐、宋等朝代持续营建,成为中原地区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。
这里曾是北魏皇帝与皇后举行礼佛仪式的圣地,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亦曾于此开展佛事活动,留下了众多璀璨的文化遗存。
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这里的文物不少还是“王炸”级别,全国独一份,但由于名气稍逊,因此被很多网友称为 “被严重低估的石窟”。
展开剩余79%现存巩义石窟包括5个洞窟、1处千佛龛、3尊摩崖大像、7743尊佛像以及186篇造像题记与其他碑刻。石窟造像雕刻精湛、意蕴深远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其中最负盛名的,当属“帝后礼佛图”。
现存18幅帝后礼佛图中,除3幅遭损毁外,其余15幅保存较为完整,为全国唯一一套成体系的帝后礼佛图石刻孤本。
第一窟的礼佛图分三层六组,生动再现了皇帝与皇后率领王公大臣、公主嫔妃行进礼佛的盛大场面。雕刻通过人物尺寸区别主从身份,雍容华贵的贵族与矮小谦卑的侍从形成强烈对比,折射出北魏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。
整体看构图协调,虽人物众多,但丝毫不乱,细看每个神态各异、栩栩如生。其中宫女们手持香炉,提裙摆,造型逼真,有的娴静大方,有的眼神沉稳,有的则充满喜悦,上面还有个少女模样的女孩探头出来,面露好奇之色,还能看到一个几岁的幼女,懵懵懂懂随队伍前行……雕刻技艺巧夺天工。
图上还有1500年前的丸子头。《帝后礼佛图》中,除了皇帝、皇后,还有大量的随从人员,其中不少女子梳着双压髻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双丸子头,也是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哪吒同款造型,也有部分是单丸子头,说明1500多年前,丸子头就已经很流行了。
以及1500年前的“爱马仕”包包。《帝后礼佛图》中,几位出行女子带着手拎包,上面还能辨认出荷叶等小的装饰图案,现在看来也时尚感十足。一个字,“服”!
最关键的是,它还是国内孤品。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《北魏孝文帝礼佛图》和《文昭皇后礼佛图》于20世纪被盗,至今流失海外,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。因此,在国内看原版的《帝后礼佛图》就只能来这个河南小镇了。
此外,石窟中的飞天雕刻同样堪称一绝。
位于第三窟中心柱上的一对飞天,以其灵动自然、飘逸轻盈的姿态享誉天下,成为飞天造像中的杰出代表。它们衣带飞扬、体态舒展,仿佛下一刻就将脱壁而出,翱翔云端。
《中国美术大全》封面所采用的,正是其中最东侧的一尊飞天造像,可见其艺术地位之崇高。
石窟顶部的莲花藻井、双面神王像及伎乐人雕刻等,同样精美绝伦,令人叹为观止。
莲花藻井纹样繁复华丽、构图精妙,其经典造型曾被人民大会堂的藻井设计所借鉴吸收;伎乐人各持乐器,姿态灵动,宛如一支侍奉佛祖的“交响乐团”,令人仿佛聆听到跨越时空的梵音清响。
这里有伸出剪刀手“比耶”的佛像。据说佛祖讲经时伸出手指,代指第一、第二,同时也有说是指佛家‘不二法门’。
细细观察,这里还有数量众多、造型各异的狮子,呆萌版、淘气版、耍酷版……有的嬉戏打闹,有的吐着舌头做鬼脸,有的一脸威严,像小狗、小猫、小马,还有的狮子整张脸呈方形,上下两排牙齿也都是方形,像孩童的练习之作,透着一种稚拙可爱的气息。
这些雕刻不仅融合了外来佛教艺术与中原文化的精髓,既保留了北魏时期浑厚粗犷的艺术风格,又隐约透出北齐、隋代雕刻艺术的萌芽,体现出由北朝向隋唐过渡的独特美学特征,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。
在这一座座石窟中,我们既能欣赏到美轮美奂的造像艺术,也能深刻感受到文明交流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璀璨光辉。
其在佛教艺术史上的地位,足以与云冈、龙门两大石窟并驾齐驱,堪称北魏石窟艺术的巅峰代表。
同时,巩县石窟也为研究古代宗教、音乐、美术、服饰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,是一座跨越千年、永不闭合的历史艺术课堂。
发布于:河南省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